摘自《医师报》和《医师论坛报》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炎症反应使斑块趋于不稳定状态,易于发生斑块的破裂,促进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因此发现和治疗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公认的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手段如: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窥镜,由于其价格昂贵和操作技术复杂而不能广泛开展。因此临床研究中常选择外周血中能反映斑块内炎症过程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来预测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能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
一.炎症性不稳定斑块的临床血清学指标
血清炎性标志物主要有:
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对内皮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VCAM-1是调节黏附作用的重要因素,它造成血小板与各血管组织成分黏附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在ACS中,其水平的高低与预后相关。
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作为强大的蛋白酶几乎可以降解所有的细胞外基质,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活性增高势使纤维帽内的胶原纤维等结缔组织降解增多,以致纤维帽变薄,易于破裂,形成不稳定斑块,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4,选择素是新近发现的炎症细胞因子,它可介导白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5,其他的标志物如:
纤维蛋白原(FIB)在ACS的病理过程中起者重要的作用。Ernst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FIB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在所有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中,一半以上都有FIB水平的升高。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只有在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时才有明显改变。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
2.麝香保心丸抑制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麝香保心丸是根据祖国医学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的原则,选用人参、麝香、苏合香酯、冰片、肉桂、蟾酥、牛黄提炼研制的中成药。芳香温通治疗侧重于对“脉” 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本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脂质浸润、抑制炎症反应等对血管壁的保护作用,对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和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徐立新等选取治疗组对照组各44患者,对照组服用冠心病的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每次2粒,一日3次,共治疗6个月,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SICAM-1、SVCAM-1下降。
洪永敦等对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近来李天奇等研究发现虽然麝香保心丸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心脏的血管新生,但它却可以降低粥样硬化斑块内CD34、VEGF和MMP3的阳性面积,抑制斑块内胶原增生,从而起到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
麝香保心丸具有宽胸理气,芳香开窍以及温通等作用,临床应用近30年,既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全身和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并有降低血压及减慢心率作用。故其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也缩短。
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影响着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由于炎性细胞的参与,使得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与血管阻塞,导致ACS的发生。通过试验观察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故麝香保心丸早期和长期干预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冠状动脉、维护心肌的正常血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