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
——中西医结合将是我国冠心病防治的趋势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洪小苏
编者按:文明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在日新月异,但文明的果实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传统药物的重要性。最新的COURAGE研究结果与以往的ICTUS和OAT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强化药物治疗联合PCI在降低心肌梗死、死亡或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危险方面并不优于单纯传统药物治疗。由此提示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优秀成果。
1. 渊源的中医药文化
早在3000年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胸痹、心痛”等征候,并提出针对性的“芳香温通”治法。此法侧重于对血管的保护。麝香保心丸收录了宋代《太平惠民和记局方》中的苏合香丸,成为“芳香温通”的代表药,临床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安全方便,被广泛认可。近年来,大量动物和人体试验研究显示:麝香保心丸能针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并在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危险方面显示了初步疗效。
2. 组分和药理学特性
麝香保心丸的药物组方包含了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蟾酥、冰片等。基础研究显示,苏合香、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脉痉挛的作用;麝香有扩张血管、强心的功效;人参皂甙有抗氧化、正性肌力、调降血脂的疗效;蟾酥则有强心效果(表1)。
麝香保心丸具备中药所特有的整体作用和“双向调节”作用。例如,它对心率和血压不是简单地提高或降低,而是通过均衡调理使机体趋于稳态。
3.
多环节治疗冠心病
麝香保心丸比较明确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等改善心肌缺血,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稳定易损斑块,以及特有的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近年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通过促进缺血部位血管生长因子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等作用,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同时还可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最新研究还发现,麝香保心丸对内皮细胞上血凝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应用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4.
改善心肌缺血 临床获益明显
麝香保心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已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影像学等验证(表2)。
在快速改善心肌缺血方面,麝香保心丸缓解心绞痛症状最快,30秒起效,83.4%的患者5分钟内缓解。其疗效与硝酸酯类药物无显著差异,并且没有硝酸酯类药物常见的头痛、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在硝酸酯类药物禁忌的情况下仍可使用。麝香保心丸通过维护血管的正常功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缓解心肌耗氧和供氧的矛盾,从而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需介入或手术治疗、需再次住院治疗等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以下3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可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吴俊荣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8周后发现,麝香保心丸+常规治疗组(38例)较单纯常规治疗(37例)组心电图所示的心肌缺血程度明显减轻(P<0.05),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肌缺血等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梁斯碧等对113例ACS患者随访1年后发现,麝香保心丸组较消心痛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曾群英等对153例ACS患者治疗1年后发现,麝香保心丸组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需接受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及再住院治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麝香保心丸可以作为冠心病治疗指南中化学药物的理想补充。
5.
药物配伍安全性
麝香保心丸具有改善缺血、保护血管和独特的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联合其他化学药物使用,安全性高且疗效好。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麝香保心丸分别与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降糖药物等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发挥临床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增加。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中要特别关注外出血的情况,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作用互补,避免了出血的发生并且未见不良反应的叠加。
麝香保心丸的组方遵循“君臣佐使”的中医药原则,意为不同药性的药物搭配使用,增强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例如,冰片为寒性药物,但加入肉桂等温性药物后,冰片的扩血管作用得到保留且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麝香和冰片搭配,既保留了改善缺血的作用又减少了冰片的使用剂量。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麝香保心丸上市以来的临床使用情况检索发现,麝香保心丸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仅见舌下含服者偶有舌麻感,未见过敏、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青光眼、糜烂性胃炎、晕厥等不良反应。
6.
传统中药与现代医学接轨
麝香保心丸剂型的制作上采用了独特的微粒丸技术,确保制剂稳定返回